“好,那就改。”村长中气十足地喊道。
村长不光想要改村名,还想号召村民出钱修一座祠堂,供奉皇上赐下的牌匾。因为得了好处,大家这次一致赞成村长的话,连出银子都不觉得心疼了。
其他几个村子也纷纷效仿石台村,给村子改名,修祠堂供奉牌匾。
赵疏桐得知村长的打算,让赵贵送回去二百两银子,算作是他和赵老汉修祠堂的份子。
石台村献红薯产生的巨大轰动,柔妃娘家人心动不已。刘珏上次请求负责推广玉米的折子没有批下来,又联和了朝中好几个大臣,向皇帝请求推广玉米的事情。
但皇帝的计划里推广玉米要在一两年之后了,再次拒绝了这次的上书。
京城百姓对忠孝村献红薯的事情也是议论纷纷。
“忠孝村才种了一年多的红薯,当初几百斤的红薯变成了四百万斤。”
周围的人纷纷吸气。
“这么多红薯说捐就捐了,大气。”有人竖着拇指道。
“一亩地就能产三千斤,这红薯多赚钱,你说我去忠孝村买些红薯回来当种子,他们会不会卖。”
“不会吧,现在西北还不够种的。”
“怎么不会,之前是西北不够种,皇上才没有让民间种植。我听我在禁军中的亲戚说,朝廷给西北那边陆陆续续送过去上千万斤的红薯了,西北只有六百万人,足够他们种的了。等再收获一两季,西北就不会再有人饿肚子了。”
“红薯推广靠朝廷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巨大,必然会允许买卖,让商人将红薯给带到大齐各处的。要是现在能买到红薯种植,还是有的赚。”一位颇有见地的先生道。
一些觉得有理的人纷纷点头,想去忠孝村哪里碰碰运气,买些红薯回来。
衣锦归京的裴旭刚进入京城,就听到城门口小摊上的议论。
“油墨,去打听一下什么事情。”
“是公子。”
裴旭的小厮不一会儿将事情打听清楚了报给他。
裴旭没想到,他只离开短短半年,他小叔叔不光当阿姆了,小叔父的乡亲更是联和起来干了这么一件大事。
不知道他小叔父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不过,裴旭现在没工夫理这些,他好不容易以倒数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大哥、弟弟妹妹们,我回来了。”
裴旭刚进入侍郎府的大门,极有存在感地大喊了一声,表达自己归家的高兴。
侍郎夫人得了下人的回报,吩咐身旁的红缨,“咱们家的猴儿回来了,红缨,你快去接一接他。”
“是,老夫人。”
“旭儿考了好几年,总算把秀才这关给过了。”詹氏眼眶红红地道。
“都怪他祖父和老子要求的严,裴晗去考秀才的时候旭儿才十来岁,还没有把四书五经背全,他祖父就强硬地要他去考秀才。考了四五回,总算中了。十七岁的秀才,说出去也是少年英才了。”侍郎夫人安抚詹氏道。
“多亏了公爹和老爷的教导,旭儿才能专心进学。花草一道终究是外物,有功名傍身才是正事。”詹氏道。
詹氏是感激裴侍郎逼迫裴旭读书,让他没有时间沉迷在养花花草草上,才能在这个年纪得了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