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话说的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宋辞现在采取的策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听到是荀攸病了,宋辞也就跟着去看看情况。一看之下,荀攸的病情的确不轻。为了给他治病,宋辞也就跟着军队去了许县。宋辞原本打算给荀攸治好了病再走的,现在看起来,她似乎没有那么容易离开了。
本来跟着刘协一行人到了洛阳附近,宋辞就准备南下去碰碰运气。大德仙姑的起义军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武关一代也再无阻碍,宋辞还是想南下去江陵。
见宋辞没有别的话说,那老妇人又只会一味的哭泣,终于有人上来解劝。宋辞也被送回了荀攸那里。
面对曹操的糖衣炮弹,宋辞的态度很明确,她什么都不接受。不是她想以这种态度引起曹操的怀疑,而是她不能这样就接受了。有一次就有第
这些天,宋辞除了要给荀攸看病。还要等着一批又一批伺候过太后的宫人,来给她做鉴定。就像是一颗在市场上售卖的白菜一样,被人挑来拣去。
早在自己拿到玉玺的那一刻时,或许她就已经不能置身事外了。如今之计,她只有咬定什么都不知道。毕竟她现在手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就算有人前来上上下下翻个底朝天,也不会搜出什么来。无凭无据,只是长得有点相似而已。那大德仙姑不也和汉灵帝长得很像吗,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于是,曹操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把宋辞留在自己的地盘,慢慢查证。借口他都已经找好了,宋辞前番救治鄄城诸人,功劳不小。他要上表奏报天子给宋辞请功,给她赐地赐财产。曹操想用这种手段,把宋辞留在这里。
刘协那里,他一看到是给宋辞请赏的,自然很高兴,哪里有不同意的道理?他的态度就让曹操更加怀疑。若宋辞真与天子无亲无故,为何他会表现得对宋辞如此关切友善?
很快,刘协那里就有了答复,宋辞的确不是万年公主。曹操手下找回来的董太后旧宫人,对此却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觉得宋辞与万年公主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也有人觉得她们俩人颇为相似,甚至还有人觉得宋辞长得像汉灵帝的。总之,说她像谁的都有。这些人各执一词,一时间争论不下。
被人监视的宋辞,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该吃吃该喝喝,和往常一个样。她当然不是没有发觉,自己被人监视了。不过越是这种情况,她就越要表现如常。该来的总会来的,她不可能寄希望于什么事情都不发生,一切都埋于地下,无人知晓。
曹操帐中的主簿立刻开始草拟奏书,准备上表。还有几人负责寻找,董太后宫中的旧人。与此同时,曹操还派人去暗中观察宋辞的举止,看她言行是否有异。
不仅是宋辞觉得无语,曹操听了那些人的汇报后,也觉得啼笑皆非。没错,汉灵帝刘宏的确说过“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这种话。但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代表他和这些宦官就有什么血缘关系。明明是鉴定是不是公主,怎么搞来搞去,绕到了宦官头上?
宋辞离开后,立刻就有人去请荀攸。几个人抬着他去了营帐,立刻有人把事情的缘由详细讲给他听。那
曹操这话,自然是询问宋辞言语的可信性。
人讲完之后,曹操才开口道:“公达与那位宋姑娘是旧相识,你怎么看?”
不过,既然存疑,曹操就没打算这么轻易放过。毕竟虽然天子已经出来证明,但谁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维护自己的姐姐,不说真话。
听到荀攸的回答,曹操沉思许久,开口道:“就如公达所言。”
曹操为的什么,宋辞大概也心中有数。别说是一个下落不明的公主,就算是当今的天子。在看清他奇货可居之前,也没几个人把他当回事。如今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大张旗鼓地要找公主,为的自然不是找回皇家血脉。不管曹操为了什么,自己现在也只能一概表示不知,见机行事了。
回到荀攸帐中,宋辞继续给他诊脉,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荀攸忍不住开口询问,宋辞简单说了两句,就开始给他开方子。开完之后,宋辞就离开了军营,回到自己的住处。她现在暂时住在一所民宅内,是曹操派人安排给她的。
曹操的军队派人来接天子车驾之后,军中的人有认识她的找到了她,请她去给荀攸看病。军师荀攸随军前来,在路上病倒了,随行的军医给他开了几副药,都不见好转,搞得几个将领忧心忡忡。没想到在洛阳附近听到了宋辞的消息,这才派人前来找她。
难不成,宦官和皇室之间,还有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
荀攸稍一沉吟,便回答道:“宋姑娘性情直率,为人不拘小节,我未曾见过她对人撒谎。公主之事,仅凭一位年迈的宫人一面之词,不足取信。此事可求之于陛下,陛下与公主曾朝夕相对,自然知其真假。董太后宫中也有许多旧时的宫人尚存,亦可寻他们,来辨明其中真相。”
这些宋辞都觉得没什么。最过分的是,居然有一个老宫女觉得她像已故的中常侍张让。说她像公主、像皇帝、像太后。她也就忍了,说她向宦官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