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问道:“伯温先生能与本宫说一说元庭到底是怎么个官绅勾结法,怎么个无恶不作法吗”
“自无不可”
刘基顿了顿说道:“官绅勾结自古有之难以根除,即便是所谓的盛世依旧难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说到底还是人之本性的贪恋在作祟,俗话说上行下效,朝堂风气好的时候地方上还好,若是朝堂上变得污秽不堪,那么到了地方上便会变本加厉,朝廷官官相护,一般百姓连伸冤都没地方伸冤,到最后因为少数人的争斗却害苦了无数的百姓”
“其官绅勾结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前面发力,一个在后面发力,大家默契的相互配合”
“所谓在前发力便是地方官员与朝堂大员的关系,出了事情能有人来平息影响事件,而在后发力便是当地士绅雇佣或者家养的一些无所事事的人来强行侵占百姓利益,因为有人在前发力所以百姓最终只能吃下哑巴亏”
“最后大家来平分从百姓身手收刮来的钱财,大家都有利可图何不快哉”
说道这里刘基不禁暗自发笑:“更可笑的是,有些官员还一直安慰自己这些事情都是地痞流氓做的,而士绅则觉得是官府指示他们这样做的,大家都求个心安理得,真是脱了裤子放弃,殊不知公道自在人心,百姓虽愚昧但也不是那么好骗的”
说完这些话或许又让刘基想起了当初自己的元庭某地方上当县丞的时候,他有些黯然伤神,睿智的眼光慢慢移向远方。
刘基说的这些朱标都明白,自己本身也见过不少,只是一直未能想出太好的办法,毕竟后世也没见谁将这事情给处理好了的。
只能说是走一步算一步,能做一点儿算一点儿。
既然刘基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那么后面的话题就很好展开了。
朱标当即问道:“伯温先生,可有办法能够杜绝此事的发生,本宫认为这些贪官的存在不仅严重的伤害了百姓,他们更是在刨朝廷的根基”
刘基闻言微微摇头,思索片刻后说道:“臣以为贪官污吏之事不可能完全杜绝,只能约束控制”
“如何约束控制”
“臣曾经在归隐之时便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臣认为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刘基此时已经明白了太子所来何意,想来当初他就是这样找的李善长商量的移土政策吧。
能够积极向他人讨教,能够聆听他人之言,没有盲目自信,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明君的基本品质。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既然太子有意整顿官场,吾自然是不能拖了后腿。
刘基伸出一根手指来开始比划说道:“其一,严明律法,目前大明新建,如今所采用的律法大部分还是沿用的元庭律法,律法之事也和移土之策一样是个百年大计急不得”
“简单来说,律法之事就如同修补漏洞一般,哪里破了补哪里,需要一直修补下去”
朱标深感认同的点点头,有了广泛见识的他很容易就理解了刘基的意思。
刘基又伸出纠正百官之罪恶,贪官污吏逍遥法外其御史台监管不力罪责难逃”
御史台吗?
朱标还记得,此后父皇在废除丞相制度的同时一并废除了御史台。
与废除丞相制度不一样的是御史台其实并没有完全废除,而是又重新建立了一个部门,名为都察院,实际上干的也是和御史台一样的活儿。
但不一样的是都察院的级别与六部一样为正二品部门,而如今的御史台只是正三品部门,还比六部低一品。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老朱对其监管部门加强了重视,老朱也清晰意识到了监管百官的问题,给御史们提高了待遇,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权利。
其实刘基话说到这里,朱标已经完全明白了他想表达的意思,或者说答案本就在自己心中,只是一时没能想起来罢了。
说到底还是监管不力,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如今的御史台威慑力并没有那么大。
毕竟这年头能当上一定品级的官员谁没点儿背景,寒门考试上来的毕竟还是少数,且大多也自愿或者被迫同流合污。
这也是导致御史台无力的客观原因,想要查核一名贪官竟然还要先调查他的背景,背景大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没看见,结果就是也只能抓一些小鱼小虾。
如此行事能有威慑力才奇了怪了,贪官风气能止得住才奇了怪了。
朱标想清楚后看向刘基问道:“不知伯温先生就第三点的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制度约束之策,有何见解告于本宫”
刘基摇摇头暂时没有说话,只是自顾自的拿着茶壶给自己本就倒满的茶杯再倒上一点。
刘基端起完全倒满水的茶杯轻轻喝了一小口,因为倒太满,一点点小晃动茶水便随着拿茶杯的手流了下来。
再放下茶杯后随即说道:“臣乃是御史中丞,就监管贪官污吏一事本就是臣的职责所在”
正当朱标等待着他的下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