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近些年才从乌斯藏迁移下来的吐蕃人。
全是简体的字让朱慈燃看了看那摊主,他可以确定这摊主是吐蕃移民,因为大明的百姓一般不会写全简体,而是只有遇到特别繁杂的字才会写简体。
与物价对比,看似不多的工钱,却在结合了这些工人曾经都是移民的背景下而显得十分充裕。
这些吐蕃人被迁移到河西之后,河西布政司并没有要求他们穿汉服。
朱慈燃嚷了一声,那正在揉面的吐蕃汉子也咧着嘴笑着应了一声。
肃州的百姓,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二三十亩田地,人口多些的,甚至能达到五十几亩。
一个镜铁山矿区,足以动用三万矿工。
“摊主,要两碗面!”
座钢铁之城。
因为是移民,因此他们不止有工作,还有移民过来那三年间所开垦的土地。
这里的百姓,在官府被皇店、军队监督的情况下,得到了大致比较公平的待遇,官府答应的耕牛、挽马和移民粮都足数发放。
但是随着工业蒸汽机的不断投入,以及火药产量的不断增加,还有大明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避免生活遭受影响,或者因为不听话而被“责罚”,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在河西“以工代赈”的工程中赚取了工钱后,给自己一家人换了一身汉服。
【五文一碗羊肉面】
下了城头,朱慈燃对参将摆了摆手,示意他别跟着后,便带着刘顺在嘉峪关城内闲逛了起来。
朱慈燃走访过,这些矿工的工钱是每日二十文。
经过嘉峪关城西炼钢厂的熔炼,这些铁矿石变成了一根根铁轨,被马车一车车的送往东边的巩昌府陇西县,为京嘉铁路的建设发光发热。
只是四十万曾经的吐蕃奴隶一下子成了“人”,一时间让他们都有些不太适应。
所谓“钢铁”,不仅仅体现在了它在外敌面前的模样,也体现了它对内的模样。
这个吐蕃人卖的是羊肉面,摊位和其它汉人摊位一样摆上了一块用简体字写好价格的木牌。
走在具有西北风情的街道上,他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穿着汉服的西域人、蒙古人和阿拉伯人。
五文一碗的羊肉面还是
在河西这种平均每日工钱不过十文,每斤米不过四文,一斤羊肉不过十五文的地方来说,每日二十文的工钱,已经能让一个五口之家吃饱饭了。
不过,即便铁路没有贯通,但工业化的好处也从京城辐射到了这遥远的嘉峪关。
也因此,他们才能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开垦出三百多万亩耕地,并且都是依靠祁连山河流的水浇田。
可是到了天启十五年,当朱慈燃来到肃州时,肃州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三百二十余万亩。
“你去忙你的去,我自己逛逛。”
因此,一个矿区的相关工业岗位,就基本解决了肃州三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从他们迁移到河西已经快一年了,许多吐蕃人都能说上两句汉话,尤其是去矿区做工的吐蕃人。
尽管肃州的亩产只有八斗米,但是在这么多田亩的情况下,肃州百姓的生活比起眼下大部分北方地区的百姓要好太多。
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朱由检曾经来过肃州,当时这里的十万百姓只有四十几万亩耕地,并且十万百姓之中,大半都是清真化的蒙古人。
自天启十二年以来,在朱由检“天启新政”的推行下,嘉峪关南边祁连山之中的镜铁山让嘉峪关成为了一座矗立在河西走廊的工业城市。
朱慈燃进入河西地界的时候,京嘉铁路刚刚修抵宁远县,距离陇西县还有五十几里。
之所以朱慈燃能区别出他们,是因为他们迥异于河西人的肤色。
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京嘉铁路已经修抵陇西县,但距离嘉峪关尚有一千六百里的距离。
镜铁山所产的上万吨铁矿石被人为挖掘而出,并利用矿车将矿石通过轨道送至一百五十里外的嘉峪关城西。
肃州府四十多万百姓里,有近两万人在从事矿产开采的工作,有近万人从事炼钢的工作。
距离京嘉铁路动工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虽说大明动用了几百万工人,但这条铁路的建设依旧遥遥无期。
按照时间,最起码还要四年的时间,这条铁路才能全线通车。
四十多万百姓,说白了就是八九万户,而这从事钢铁工作的三万男人便是三万个家庭的顶梁柱。
在以前,一个矿区能动用三万人,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肃州四十余万人口,有近三十万人是从天启七年开始不断迁移而来。
高原的肤色可不是几个月就能养回去的,因此在外貌特征上,他们还是比较明显。
走在街上,看着路边小摊坐着交谈的一些吐蕃人,朱慈燃看了看四周,随后选择了一个吐蕃人的摊位坐下。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