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满足江南之地的情况下,国朝需要拿出一亿三千万石拨发江西、浙江,所以能用的还有一亿石……”
“江西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今年遭了灾,恐怕也需要调三千万石来能平抑地方粮价。”
直到崇祯十七年大旱结束,李自成才准备去攻打南京,结果被阿济格带兵追上击败。
北方旱情减退的同时,南方旱情加重,而三省人口又占据大明近半人口,三省供应不上粮食,就只能吃四川、湖广、两广和福建的粮食。
在全世界耕地都不超过三十亿亩的情况下,朱由检从哪里去抢这四亿亩耕地。
“加上北直隶和河南的民粮,总的来说,国朝可调动的民粮在两亿石左右,加上田赋粮便是两亿九千五百万石。”
“但在路上的火耗大概有两成,能调动到地方上的只有两亿三千万石。”
更要命的是,如果他没记错,在江南遭遇旱情的情况下,北方也在遭遇旱情,并且烈度比今年还要严重。
高达七千万石。”
“瀛洲、两广、琉球府民粮、官粮平抑东北四省。”
面对这么大规模的人口,即便朱由检想迁移,实际上也是有心无力。
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检已经放弃让百姓吃饱的打算了,只要能让他们活着,便已经是朱由检能做到的最好安排。
按照迁移粮一人十石,每人发最少十亩田地来说,想要把三省人口迁走,哪怕只迁移一半人口,朱由检都得拿出接近四亿亩耕地和四亿石米麦。
明年……明年长江以南的江南之地就会成为旱情的重灾区。
“今岁东北四省只需要两千万石平抑粮,山西、河南、陕西只需要五千万石平抑粮。”
“粮价上涨也是无可奈何,着我令旨,调四川、湖广、河西、北直隶、山东民粮、官粮平抑陕西、山西。”
可问题在于,他们只看到了眼下,而朱由检看到了未来。
用机械开发是不错,但时间上已经不允许朱由检这么做了。
在历史上,江南三省米价一度上涨到一两六钱每石,可见旱情严重程度。
“今年的粮食虽然足够,但要防患于未然。”
如果这批粮食从外面运输而来,算上火耗,那缺口能达到一亿五千、乃至一亿六千万石。
江南百姓有银子,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买粮,只要他们饿肚子,整个大明朝的粮价都得上涨。
在朱由检的话中,浙江和江西粮价上涨已经成为定局,因为两省的缺口是一亿三千万石,而朱由检只调了不到一亿两千万石。
“麓川、旧港、福建、交趾粮秣,尽数调往江西、浙江。”
这些省份的粮食本该输送北方来平抑粮价,但眼下都被吃完了,那北方的百姓自然只能饿着肚子了。
江南的情况如此糟糕,以至于朱由检都不知道怎么来着手这块地方。
毕自严说着自己眼中的大明情况,不仅仅是他,便是连角落处理政务的王承恩,曹化淳也觉得情况不错。
历史上的崇祯朝,并非不是江南不肯给北京送去钱粮,而是江南不是大水就是洪涝,根本拿不出多少钱粮去接济北方。
按照黄册统计的三省七千四百万人来看,这些人即便有鱼虾肉食,全年最少也要吃三石粮食。
他在想,如果江南三省爆发旱情,除了水田之外的田地毫无产出,那大明需要面对多么庞大的一个粮食缺口。
“距离国朝的国力极限还有三千万石的距离,实乃幸事……”
毕自严说完,整个承运殿内寂寂无声,朱由检更是沉默的吃着“酥山”,一句话也没有开口说出。
北方灾情不断,南方也好不到哪去,只有湖广和四川、河南依旧还算富硕,所以张献忠、李自成他们一直在这几个省流窜,哪怕有机会去江南也没有去。
这一点从张献忠等人都打到凤阳,结果转头又跑去河南、湖广、四川、陕西就不难看出。
望着朱由检的模样,毕自严不清楚朱由检为什么情绪不好,他忍不住安慰道:“殿下,一亿石已经不少了。”
前面的好心情在浙江、江西两省的粮食缺口出现后而荡然无存。
“眼下,两广和福建、琉球府、山东、瀛洲这五省一府只能拿出六千万石。”
这样推算下来,三省最少得吃两亿三千万石米麦,而三省的水田规模仅有不到五千万亩,哪怕亩产两石,也只能提供一亿石,剩下还有一亿三千万石的缺口。
这么一看,朱由检也就不奇怪历史上北方旱情稍微减退,但农民却仍然吃不上饭了。
“有缺口就有缺口,总之事情要这样安排。”
算上路上的火耗,能到两省的也就一亿石。
因此,在“酥山”见底的同时,朱由检也放下了勺子,抬头与毕自严对视,并说道:
少了两千万石粮食,那就多出两千万石的缺口,江西、浙江五千万百姓就减少了每年六十二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