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份报告里面,就十分全面的反映出了这一套石油钻机的单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故障,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整合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存在相互之间不能兼容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完成钻机系统整机联调试验。
因此,这时候突然看到这套钻机,从上到下,依次刷着红白相间的崭新的油漆,各个部件系统均是布置的极为整齐,静静的矗立在路边,就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大气,尤其是那直入云霄的井架,颇为壮观。
作用均是十分重要。
但是,他在搜索了许久之后就发现,有用的资料就那么一些,剩余的多是重复资料或者是杜撰的痕迹太明显的传闻,没有太多的价值。
其次是要完成钻机各个系统的集成配套。
张晓东第一次接触到科拉深井是在公司的实习培训课上,公司聘请的一位培训老师,是一位已经退休、两鬓斑白的老教授,在他的ppt课件里面,提到了科拉深井。
其后的一段时间,由于资料重复性太高,大多数资料竟都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提出的观点毫无新意,他也是渐渐的失去了继续再查下去的兴趣。
培训课上那位教授更多的是介绍了科拉深井的技术参数,以及其应用到的先进技术,并直言国内的技术与之相比,差距很大,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至少有二十年,却并没有牵扯到其他的怪力乱神的说法。
张晓东看着这套宏伟大气的钻机,就联想到了公司厂史展厅里那位耀眼的明星——万米钻机。
但当时老教授的培训课主要是在进行石油钻机的培训,在举例说明阶段,就提到了科拉深井,尤其是其引以为傲的12262米的钻井深度,以及一些该钻机的结构形式和性能参数。
因此,钻机联调试验又被称作是产品出厂之前的最后一试。
年轻人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张晓东也不例外。他在第一次看到科拉深井的故事后,就特别感兴趣,后来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查便了国内外相关的网站,遍寻各大论坛,目的就是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不过,关于“地狱之门”,他却是查到了一些新的资料,颇为有趣。
首先,试验场要为提供钻机各个部件提供组合装配用的合适的场地。
这台万米特深井钻机甫一问世,便轰动了全国,震惊了全世界,只因为它为中国创造了许多的“世界帖子。
这个直径约为70米的大坑,是1971年的时候,苏联地质学家在这里开凿天然气时,地下钻机倒塌形成了这个大坑。
一套钻机的组成零部件数量巨大,虽然说不敢与航天飞机的零部件数量相提并论,但是其包含着成百上千的零部件的几个大系统之间,必须要进行规划整合,以求完成各系统之间的高度集成,才能最大程度的节省场地,减少系统调适时间,发挥出最佳性能。
石油钻机的几个大的系统,如动力系统、旋转系统、循环系统、提升系统、传动系统等,最终从各个加工分厂完成单元部件的试验后,经确认产品合格后,都要依次进入钻机综合试验场。
于是在1971年一支物探队来到这里,第一次试钻就在很浅的地层下发现了天然气,队员们喜出望外,连忙安营扎寨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帐篷刚扎起来……稀里哗啦,地面就陷下去了,形成了一个直径69米,深3
进入试验场之后,就需要专业的人手,按照相关流程,精准划分场地,进行钻机最后的大组装。
从前土库曼斯坦还属于苏联的时候,地质学家就断言这个叫做达瓦札的沙漠小村附近一定会有大气田。
那是在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大沙漠中部,有一个被称为“地狱之门”的人造大坑。
试验场他却是很少来,毕竟这里距离其他的分厂有点远,而且这里没有加工制造单位,只有试验设备和装配单位,所以很少来这里,自然是对公司的拳头产品——石油钻机,了解不多。
张晓东远远的看了一下,这时候,不经意间,就发现旁边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慢慢的映入眼帘,这是一台高大的钻机,犹如一座直冲云霄的宝塔,拔地而起,直指苍穹。
最终结果是形成一台合格的、经过厂内验收的钻机。
张晓东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论坛的帖子上,看到了关于科拉深井的详细报道,其中就包含了“地狱之门”的叙述,以及一些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现象。
很多公司的用户也深知钻机联调试验的重要性,因此都会派遣相关人员来公司,全程跟随试验的全过程,有些用户甚至要求提供给他们一份详细完整的钻机联调试验报告。
钻机系统的联调试验,包括柴油机组的动力测试试验、发电机组的调试试验、提升系统的测试试验、循环系统的调试试验、固控系统的调试试验等等,而这些系统在钻机试验场的联合调试试验,将是测试整个钻机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的最重要的、也是产品出厂之前的最后一次试验,因此,其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