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
江氏有点忐忑,“哦……那太太要是问起婆婆的事呢?”
“……总是要问几句的。不过太太不会为难你,放宽心就是。”李华觉得张宪薇一定会问起他的姨娘江氏,但是她也不会想要做什么。以前他就觉得这个大娘心地虽然好,但是说到底她事事都是站在李显的一边的。
所以他的姨娘小时候就教过他,让他千万不能在张宪薇面前抱怨李显和李克,还有朱锦儿。李华当时年纪小,也有一些心眼。他曾经想说服姨娘去投靠张宪薇这个大妇,一起对付朱锦儿。
但是他的姨娘教他道:“这些都是小道。少爷要是总在这上面钻营,人心就该长歪了。何况太太怎么会把朱氏放在眼里?”
他不相信:“太太就不生气?”
“太太为何要生气?”他的姨娘搂着他小声道,“你只看朱氏风光,可她再风光,什么时候越过太太去?太太要卖她也是一句话的事。你别看太太一直没有生养,她就是这辈子都不生,也是李家大太太。朱氏和你姨娘就算生了儿子,这辈子也上不了台面。”
李华似懂非懂,后来却慢慢明白了。他也就不再存心想讨好张宪薇,让他们母子两个能够过得更好。因为不讨好,也不会有人故意糟蹋他们。讨好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心一放宽,他就看出朱锦儿不管怎么折腾,她的位子也不会动一动,就算她能自己住一个院子,可跟着张宪薇住在一起的他的姨娘也没有受一点委屈,相反,只要是张宪薇有的,总会记得也给他的姨娘送一份。小到一盘菜,大到过年的衣服和首饰。
院子里的下人在张宪薇的眼皮底下,对他姨娘不敢有丝毫不敬。
同样的,不管他做的有多好,李显的眼中只有李克。
后来去姨娘家乡的事,娶了江氏的事,还有在那边安家的事。他只是顺势而为,能把姨娘一起接出来就心满意足了。
李华对李家没有一点想法。上面有李显在,他永远也沾不上李家一指头的便宜。凭心而论,李显待他虽然不够尽心,但也没有撒手不管。他出来时带了四百两银子,除了买地、盖房、修坟和办喜事还余下了一百多两。之后每年李显都会再给他送五十两银子,几年下来他也攒了一些家底了。
这次回来过年是张宪薇送的信,李华感念当初她在李家对他和姨娘的关照,虽然她只是顺着本心,但他却不能不记这个情。姨娘离开李家多年,每年送来的衣服中还有她和他的份,就连几个孩子的也从来没落下来过。后来可能是尺寸不好猜,就直接送布过来。
姨娘出来自己当家多少年了,还口口声声念着‘太太’,家里的事只要她说‘太太以前就是这么做的’,那这个事就算是定下了,她要是说‘太太说过……’,那一家子都要按照太太说过的做。
就连张宪薇说过柿子饼不能跟红枣一起吃,家里过年时的干红枣和柿子饼从来没有一起拿出来给孩子吃过。乡下的东西本来就少,过年时除了柿子饼就是花生、红薯和红枣。小孩子没少为这个哭,偏偏姨娘觉得太太说的都是对的,死活不肯给孩子吃。她平常疼爱三个小孙子都肯把rou割下来喂他们,就这个从来没答应过。
结果现在家里的剩下的两个老人嘴里也常常带出来一句‘我们家的那个太太说……’。
时间长了,可能也是离得远了,李华也渐渐想起来更多张宪薇对他的好处来。不说别的,虽然李显偏心,可她一向对待他和李克是一般无二的。只要李克有的,他一定有。而且在他小时候,因为是小孩子,就算李克没有的一些点心之类的,也是先送到他这里来。
李华想起旧事,悠悠叹了一声,对江氏道:“对着太太只管按她说的做,其他人不用理。这几天你只听太太的就行。”
江氏答应了,笑着说:“我也不知道说什么话。太太旁边的是咱们的小妹妹,比咱们家的小二还要小一岁呢。”
夫妻两个又说了一通李南和李单,今天只见了李南,没见着李单。对这两个冒出来的兄弟,李华不了解也不好说,只能一再嘱咐江氏凡事都听张宪薇的。
说了半夜,两人才睡下。第二天,不等天亮他们两个都起来了。江氏没听见鸡叫很不习惯,睁眼睛看了好几回,看见窗户外面天都亮了,可院子里还不见有人起来。
李华也醒了,他在那边下地习惯了天不亮就起。
江氏推推他,“咱们什么时候起来?我躺不住了。”
“再等等。”李华看看天色,估计了一下李家人起床的时辰,“再过两刻钟就行了。”
约两刻钟后,院子里终于有人声了。是下人们走来走去,提水开门的声音。
江氏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就去开门。李华也穿好衣服就去叠被子,夫妻两个起来后又在屋里坐了小一刻才看到有人来,就是昨天晚上侍候他们的那两个小丫头。
小丫头提了热水过来侍候,却远远看到门已经打开了。吓得她们赶紧加快几步跑过来,一看二爷和二nainai果然已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