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便被他的话所吸引,然后不断的听下去。他并不想和其他那些沽名钓誉的臣子一样,总是答非所问,且要点不明,只令人听着便要没兴趣。而这也是太子越加高看孟文頫的地方。
孟文頫道:“……得赖于殿下留下了的那几条举措,臣并几位同僚只按着殿下留下的政令实行下去,如今江南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江南已是一派欣欣向荣之色。江南百姓感念于殿下的仁政,至今仍有许多百姓颂念殿下。”
太子知他便是说的是实话,也必然是夸大了说的。他在江南之时留下的几条举措固然对恢复民生十分之有效,但他离开江南已有两年,江南百姓未必还能记得他,但对切切实实在实施这些举措,又十分亲民的孟文頫等地方官员,百姓们怕反而称赞得更多一些。太子便知道,孟文頫在郧阳有“孟青天”的称呼,且离京时,有百姓十里相送。
只是为君之人,就没有不喜别人称自己为“明君”的,也没有不喜自己施下的政措得百姓称颂。他虽知道孟文頫是在溜须,但却并不像别人那样谄媚得令人厌恶,反而说得有理有据甚至有例子作证,如同说的都是真的一般,饶是太子,听得也是心中舒畅。
太子拍了拍孟文頫的肩膀,道:“也是亏得爱卿勤政,才能将郧阳治理得那么好。”
孟文頫自然道“不敢居功”“都是殿下的功劳”之类的。
因君臣两人聊得十分相得,得聊完公事之后,已是快傍晚的时候。太子为表亲切,又问了几句孟文頫的家事,这才放他离开。
孟文頫出了太子的书房,也不敢在东宫多留,跟着领路的小太监直接就往东宫的大门走去。
只是才出了德仁殿,却见一个宫女打扮的姑娘领着另外几个小宫女站在路边,面容带笑,盈盈的看着他们。
孟文頫记得这个姑娘,她应是徐莺身边伺候的人,那时在郧阳时,他见过她伺候在徐莺身边。若她没有记错的话,她应该是叫“梨香”。那时见她,她不过是有些机灵的小丫鬟,但如今不过两年,她身上却隐隐带出了几分沉稳和威严。
一个小丫鬟便有如此大变,不知她又是变得如何的模样。
孟文頫叹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念头,跟着小太监走到她们的跟前去。
很明显这位梨香在东宫很有些脸面,便见得给他领路的小太监主动谄笑着上前去打招呼,问道:“梨香姐姐,您这是要去哪里,可是徐娘娘吩咐您来寻殿下的?”
梨香浅笑道:“并不是,娘娘是让我来见孟大人。”说着望向孟文頫,也不避着人,继续浅笑道:“娘娘听说殿下宣见了孟大人,便让奴婢来此处等着大人,等大人和殿下一说完话,便来见大人。我们家娘娘说,多谢大人这两年对徐家的照顾之情,并这次上京护送徐家人上京之恩。娘娘说,她是女眷不好出来与大人相见,让奴婢一定要代她向大人行个礼。”
说完退后了一步,屈身对孟文頫行了个礼。
孟文頫连忙道:“娘娘言重了,臣不过举手之劳,哪里能当得娘娘的大礼。”
梨香笑道:“我们娘娘说了,这于大人来说虽是举手之劳,但于娘娘来说却是帮了大忙,这份人情我们娘娘记下了,他日娘娘必当相报。”说着顿了顿,又道:“我们娘娘给孟夫人并几位少爷小姐准备了几份礼物,奴婢已经让人将礼物装上了大人的车里,这当是我们娘娘给大人的谢礼。”
孟文頫道:“请姑娘代我谢过娘娘的赏赐。”
梨香抿着嘴笑了笑,然后道:“那奴婢就不拖大人的步了,大人慢走。”说完带着身后的人闪到了边上。
孟文頫对梨香拱了拱手,这才跟着小太监从她身边行过去离开。而梨香见他走远了,也带着小宫女们转身回西院去给徐莺复命。
而背对这他的梨香不知道,在她转身离开不久,孟文頫也转头看向了东宫内院的方向,眼睛落寞的望了好一会,这才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然后重新转回头去,跟着小太监往东宫大门的方向而去。
而在书房的太子自然很快就知道了在德元殿外面发生的事,他表情平静的放了手中的笔,转身便往徐莺的院子去了。
徐莺正坐在屋子里挑布料,她举着一块粉色的布问站着的杏香道:“你说这个颜色的布料给昕儿做春裳好不好?”
杏香笑道:“三郡主皮肤白,长得又可爱,什么颜色都衬得起来,自然是好看的。”
徐莺点了点头,对她道:“那等一下让人送到针线房去,让她们裁成小衣裳吧。”她顿了顿,又道:“让她们多裁几个样式,等一下我画了图给她们,让她们照着图的样式裁成小衣裳。”
杏香自然道是。
杏香抬头时先看到了他进来,惊了一下,连忙屈膝行礼。
徐莺回过头来,这才看见了他,对他招了招手道:“殿下您快来,我正挑料子给我和昕儿做春裳呢,您也来看看。”
太子来她的院子多,两人感情深厚起来后,在无人的时候徐莺也会懒得站起来给他行礼。太子明显对这已经习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