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吧。”
皇后这段时间总这样写了烧,烧了又写的。
青素早就见怪不怪了,也并不好奇写的是什么,听了吩咐便取了火折来当着皇后的面烧了。
做完这一切,刘秀还没回来,刘鸾也没有醒。
郭圣通闲来无聊,又不想读书,便在软榻上歇了,闭眼想些事。
她写的不是旁的,都是这些时日对各地时况的感想。
前世的她说废后不关外戚的事,说她目光狭隘。
那她便跳出去,放眼天下。
天下以什么最重?
郭圣通以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子。
扫六合的秦始皇算得上气吞山河了吧,却还是叫霸王烧了阿房宫,终究没如他的意把江山传到未来的秦万世手里。
前汉起于高祖,连出了三代英主,却还是亡在了王莽手里。
天子其实不能统御一切,他的权力都来自于天下万民的臣服。
河清海晏时,万民自然匍匐在地。
但一旦连活下去都是奢望了,会有无数人揭竿而起。
刘秀便是这样坐的天下。
所以,这天下最重的是万民。
郭圣通只要赢得了民心,就赢得了一切。
可怎么赢?
这是她思考最多的问题。
她问过青素:“百姓最关心什么?”
青素想也没想地就答道:“民以食为天,只要能吃饱穿暖就行。”
她听了愣怔了半天。
这愿望也太简单了吧。
随后又忍不住苦笑。
并不是人人都像她这么好运气,能生在富贵人家,打小就不用为生计发愁。
她把被扯上来盖住脸。
天下万民有为商也有做工的手艺人,但占大数的还是农人。
刘秀和她说过农人的耕作生活,这段时间她又查阅了些资料。
农,以耕田种稻为主。
既如此,便得有牛。
高祖开国时,牛马难得,便连天子出行也凑不起四匹雪白的高头大马。
为了使牲畜繁衍,高祖下令:“盗马者死,盗牛者死。”
到武帝即位时,许多地区“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
有了牛马,农耕活动就简单了许多。
单纯依靠人力,实在是劳累而寡功。
耕完了地就得播种,还得除草施肥,等着长成可真得耗尽心血。
刘疆三兄弟听刘秀说完这个后,好长时间都是数着碗里的米粒吃饭,再不敢有一点浪费。
郭圣通蹙了蹙眉,她记得刘秀还说过那些农具的名称。
翻土的叫铲,除草的叫锄,收割的叫镰。
耕地的叫什么来着?
一时间还真想不起来了。
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能好好改进下农具提高下生产效率想比是极有帮助的。
可她长这么大都没亲手养过花,最多培培土。
回头得让宫人们找套农具,她得在长秋宫前亲自耕地试一试。
都说农人看天吃饭,若是逢着旱年,灌溉便是极为重要的了。
自战国起,历任掌权者都很是重视水利工程。
武帝时,自关东运漕粮从渭河到长安需半年的时间。
由水工徐伯开漕渠后,一下使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不说,还顺带着灌溉了沿途的万顷土地。
又引汾水灌汾Yin下,后因着黄河移徙,水渠失了作用,便又把河东渠田交由越人耕种。
临晋以西至重泉一带,土地贫瘠,又无多少树木,存不住水,灌溉向来艰难。
武帝便发卒万余人,引洛水至商颜山下。
因着土体单薄,极易崩塌。
施工时水工们巧用匠心,想出了由地面凿井,使得井下相通而行水的法子。
后人称此法为井渠法。
修渠过程中,发现了龙骨,因此定名为龙首渠。
其后,又在郑国渠上开了支渠——六辅渠,以灌溉郑国渠上游南岸的高地。
郑国渠南,修建了白渠。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灌溉土地。
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
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开通沟渎,起水门堤阏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
民得其利,畜积有余。
为防纷争,召信臣还于田畔立刻石来划分区域。
前世对农业水利的发展是做了切切实实的贡献,而如今因着之前战乱的缘故有不少陂塘都被土盖了。
邓晨在汝南做太守时,便命许扬修复了成帝时废弃的鸿隙陂,可灌三千顷良田。
只可惜,做实事的人太少了。
她这几日整理出来了一份清单,皆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