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
他都这么说了,众人也没辙,毕竟杨文海才是此次乡试的老大。
等选好两份“遗卷”,杨文海又回到位置上,此时案上正放着五份规整好的试卷,正是已选出的五位经魁。
杨文海抽出其中两份,首页的卷面上皆为四个圆圈。
但看批语,一份颇为寻常,另一份却别有不同。
“清真雅正,当行出色。”
“层次洗发,由浅入深,题意既毕,篇法亦完。”
考生一轻松,就轮到考官们忙碌了。
子时,贡院公堂东西列房中灯火通明。
第三场的试卷已全数折登弥封,糊名编号,弥封官正准备将卷子转交给誊录所。
誊录所,顾名思义重在“誊录”二字。
考生们用墨笔答完的卷子被称为“墨卷”,但为了严防舞弊,誊录官们会用朱笔将所有墨卷重新誊录,录好的卷子则被称作“朱卷”。
待誊录结束后,朱卷还要交由对读所校对,待确准无误方可盖章,并将原卷封存,交由收掌所收藏。
眼前这两道截搭题,一题选自,另一道则选自,再加上第一道选自的题目,这次四书题就只剩下未被选中。
程岩一哂,心想果然如此。
其实南江府一直流传着一个荒诞的说法,称南江士子考试时只用钻研四书中的、、,完全可以省略。
为什么呢?
因为南江贡院沾必衰。
建和三年,苏省乡试题目为中的“如切如磋”,那一年贡院失火,烧死考生数人。
以老师的水平,还不足以吊打全场吗?
若这样都考不中,他真可以找根木桩一头撞死,为江南贡院的五行死法再添一“木行”。
这也是程岩为何敢耗费那么多时间构思四书首题的原因。
虽说有些投机取巧,可老师让他练笔的初衷本就为了科举,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于是他提笔就破题——
“即所垂以验治天下,归于神化而已。”
不需半个时辰,程岩已作完整篇文章。
房官原本看得很快,到后来却愈发专注,每句话都要读上两三遍。倒不是不好读,文章对仗工整、平仄优美,读起来行云流水,实乃八股文典范之作。
但文章的内容又比题目的一句话要丰富得多,且深谙儒学之道,足可见写文章的人功底、见识皆不凡。
房官足足用了一盏茶时间才读完文章,他没有停歇,而是直接翻起了后两道四书题。
不过接下来的两篇八股文就逊色许多,也不是不好,论起来也算第一等,但却难以让人惊艳。
房官微感失望,皱了皱眉道:“把他的五经题给我看看。”
年老阅卷官赶紧找出卷子呈给房官,稍一犹豫,又补充道:“五经首题,也是绝佳之作。”
房官表情一怔,接卷子的动作都小心了些。
当他见到考生本经乃是后,心跳顿时快了几分,盖因他与这位年老阅卷官所治都是!
一个治几十年的人,口中的绝佳之作又是何种水平?
房官Jing神一振,难道……他们房有机会出一位解元?
又过了约莫一刻钟,房官读完了四道五经义,便缓缓将卷子放回桌上。
“你……”
年老阅卷官眼巴巴地望着他。
“你随便写吧。”
“……”
年老阅卷官心中一跳,莫非房官不喜这位考生的五经义?不该啊!就算其它几篇略次一筹,可就首篇而言,已完全有资格被选为经魁!
年老阅卷官:“……”
两人的动静引来了房官的注意,他从主位走下来,道:“可是遇上了疑难?”
两名阅卷官对视一眼,年老的阅卷官将卷子呈上,说了自己的难处。
房官心下大为诧异,须知这位阅卷官乃建和十五年的进士,可惜刚中榜不久老父就死了,人赶着回家丁忧,自然没去吏部考铨试,也就没等到官做。加之对方对当官这件事并不执着,丁忧结束后,索性在家做起了学问。
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能打动这样一位满腹书墨的老人?
房官多了几分慎重,将卷子接来细读。
入眼便是第一场所考的四书义首题,也就是那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院试他故意藏拙,但乡试却不会了。
一来,乡试中人才济济,藏拙只怕会被挤下去;二来,程岩总要对得起皇上的夸赞,若文章不好,岂不是落了皇帝的面子?
“偶像包袱”极重的程岩,在冥思苦想两个时辰后,终于提起了笔。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破题之意很直白,即“如果百姓治富于下,国君当然会治富于上。”
这道四书题出自,其核心便是“富民”。
当时鲁国财政十分困难,鲁